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問題意識討論後大總結? 外加另一個新的問題....

經過這幾天找老師以及跟很強學長.麵包學姊討論以後~

大致上得到了一個結論(?)吧......以下作一下大略的整理........

不過可能會有我疏忽沒有整理到的.....

就要請大家原諒跟補充一下啦~

畢竟這兩天的狀況有點糟...



首先是問題意識...

在大約3個月前去請教了牛津先生"何謂問題意識"這個問題......

當時他的答案是

"......當對一件前人的論著產生質疑,接著找資料論證以後提出自己的問題,

即為問題意識...不過普通的疑問(例如只是不了解一樣東西...也不先嘗試找資料跟答案)

是很低級的問題意識,但仍然可以算是一種問題意識......"(引自牛津先生XD.....我沒抄襲)



不過在當下牛津先生除了要求問題意識出現......

更要求我們把問題意識清清楚楚的寫出~

這個是上次困擾我的主因......

而這個答案麵包學姊也清楚的回答了~

"......最基本的 一篇只有二千的論文和無限長度的報告

在問的方式 本來就該不同

前者求明確求清楚

後者重視的卻是更全面的觀察......"(引自學姊上次的回應)



昨天去找芳哥討論的時候我也問了芳哥這個問題...

芳哥的答案其實在課堂上不斷出現.....

尤其是最近的批鬥大會......

"......對前人研究作回顧時,清楚前人研究的焦點.論點的異同作出比較

,再看自己是要將主題研究放在哪個脈絡觀察?跟前人的研究又有什麼

不同?甚至前人研究中有什麼是不足的地方?......這應該是作學術論

文的要求,不過就以現在大家都在學習席的階段來說,也不一定是要發

前人之所未發,但是應該要對前人研究有比較完整的掌握,而以前人的

論點為基礎,進一步從史料中得到更進一步的看法,處理更深入的問題,

這點是現在來說比較重要的......"(引自芳哥)

恩...

短文寫作與魏晉南北朝史兩種報告間問題意識的差異其實從麵包學姊的論點中展露無遺........



另外.......

最近討論的重點在"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的差異....

以很強學長的論點來看

"......問題意識應該是貫穿整份報告的核心,整份報告的內容都是圍繞著問題

意識而發展的,反觀研究動機則是一個章節,你可以用一個章節來解釋你的研究

動機,但是你卻沒有辦法用一個章節解決問題意識,就像你不能從叔本華(其實

我沒有很確定學長是不是以他為例...畢竟跟學長討論時我剛被芳哥打擊完...

只記得學長是以某哲學家為例)的一本著作中明確看出他的思想(印象中學長不是

說這個名詞...但是我現在一時間找不到更適當的名詞可用),因為他的書一定字

句都是繞著他的思想,不過關於他的方法論卻可以找到清楚的解釋,這就跟問題

意識跟研究動機一樣......"(引自很強學長在6月6日的解釋)

以上...

我個人認為很清楚了.....

不過在實行方面倒是不容易.........

這些大概就是目前就問題意識討論的結論~

有錯誤的話請各位不吝指正~<(_ _)>感恩~



不過得到以上結論以後...

目前我新的問題是(其實早在上學期就有這種問題)...

批鬥大會常聽到學長姐說"某位先生哪篇論著你沒看..."

這突顯研究回顧的重要性....

另外...

該如何在一個研究領域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前人研究?

仍然記得我因為找到的東西不夠有代表性被打過槍.......

這也是大打擊..........

13 意見:

匿名 提到...

先從補充的部分開始,我想有問題的地方在於舉例的引述...

我認為問題意識應該被視為一篇文章的"個性",舉例來說,我們讀了墨子這本書(我原先的確是舉叔本華,這個部分妳沒

記錯XD,但是考慮到說明的便利性所以就換了個簡單明瞭的例子.),可以看出墨子的目的在於匡正亂世,解決問題.而他

認為現狀下的問題出現在"戰爭"這種行為之上,所以他提出了"非攻".

就從這個簡單的敘述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把"現狀存在著征戰頻仍的問題"當成墨子的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而非攻就是

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論證的主要部分).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墨子全書就算沒有一個章節專門用來論證"現狀下征戰

頻仍",換句話說,也就是沒有"研究動機"這個章節,但仍然無損於墨子具有這個問題意識的事實.所謂問題意識和研究

動機的差別就建立在這點之上.一篇報告(或是一個有系統的論述)必然具有問題意識(當然有程度上的差異),但是不一

定需要研究動機"這個章節".換言之,我們在觀察一份報告時,應該以這份報告的前後文互相參照來尋求本文的問題意

識,並非只是經由前言或是研究動機這個章節來看(像今天那位同年學妹的質疑方式就非常優秀,完全能夠命中達姐問題

意識的不足,妳同時應該要注意到她的質詢當中並沒有提到問題意識這個詞{起碼我記得沒有XD}...)

因此妳在引述時談到:

"你不能從叔本華的一本著作中明確看出他的思想,因為他的書一定字句都是繞著他的思想,不過關於他的方法論卻可

以找到清楚的解釋."

的這種歸結方式並不恰當,更明確的說法是"你不能從叔本華書中"研究動機"的章節中尋求叔本華的問題意識,因為這個

章節的形成乃是他對自己全文意識核心的檢討.換句話說,一個思想者的思考方式能夠被歸納成一個章節,但是他的文章

性格絕非三言兩語就能包含在一個段落當中(否則何必寫那麼多呢?)"

匿名 提到...

(接上文)

而這點同時剛好也印證了芳哥對於史料運用的看法(抑或是說我自己私自揣測後的心得XD),我們透過別人的二手論述進行

歷史問題的討論,用別人的資料組成自己的問題意識,事實上並不具備有效的證明條件(就像上文中提到從研究動機看問題

意識一樣的不明確).因此要直接接觸史料的原因就在這裡,不經過對"本文"的探索,不可能真正產生一種有效力的問題意

識...這也就是為什麼堯哥對於所有學生的問題意識意見都很多的原因(以下這點也是猜測XD),在於大家應該都不是從觀

察史料當中找尋問題意識,而是從前人的二手研究當中得到的所謂"靈感"(尤其是敝人{汗}),那麼自然落入前人改寫與抄

襲的泥淖當中無法自拔...

總之,這篇留言的重點包含了1.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的補充,2.面對史料以及前人研究的不同態度.希望這個歸納可以達

到拋磚引玉的功能,引發大家(?)其他的挑戰或是想法.

匿名 提到...

看完上面水鬼的整理及懶同學的討論後

在下對於問題意識和研究動 終於能夠較為明白的區分

(就是原本不能分別之意啦XD



但從懶同學的回應來看 並沒有直接回應到水鬼新的問題

「新的問題是:

批鬥大會常聽到學長姐說"某位先生哪篇論著你沒看..."」

基本上 這點的重點 可能並非如水鬼學妹所言在於

「如何在一個研究領域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前人研究?」

而是對於你自己所關懷主題的研究成果或是發展方向

能不能有所掌握(盡可能的完備)!

具體來說 可以分成幾個方面:

首先,對前人研究的回顧

能夠使我們更快了解我們自己的主題和方向是否洽當?

(不是空口說白話…不是唬爛…不再停留於「我覺得…我認為…」的層次

其次,所謂代表性的前人研究

是需要經過比較和思考 才會突顯出來

至於方法上…最基本:

1. 中國史研究指南(芳哥大一強力推薦過=”=+

2. 某些大師之作(這點若不清楚 可以先問問老師或學長姐XD

3. 從一些平庸之作的引註或是參考書中找尋

(通常被引用最多的…就是「代表作」一定要去看!!!~笑

其三,不要怕被人用文章打槍

…因為那可能正是我們一頭栽到自己所想的世界 而正巧忽略的重要部分

要知道「某人的論著你沒看…」這樣的質疑…(其實在下最愛用的就是這種~

不能說是最直接 但卻相當的實在

(因為可以找到文章…不會下了課就忘了它XD#

匿名 提到...

從上面簡單的整理(當然在下以為並未能完備XD

我們還可以與懶同學的論述作一個綜合

前文言及:

「…大家應該都不是從觀察史料當中找尋問題意識

而是從前人的二手研究當中得到的所謂"靈感"

那麼自然落入前人改寫與抄襲的泥淖當中無法自拔...」

就這一點來看 似乎使得我們讀前人研究 多了點「恐懼」

懼怕自己無意之中 落入前人脈絡 犯下抄襲之大錯…

(牛津先生遺毒…XD



然而 …學術這檔事 很可能正是在這「兩難」的境地

尋求突破 所以才能題出好的問題!(回到問題意識的討論

重點或者並非一手史料或是二手文獻的問題…

而是我們「如何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芳哥常言XD

這走出自己一條路的看法…

基本上與上回短文的改寫課堂上

咱們「聽.見」到水鬼學妹所使用的文獻

如何被支解 並置於中央集權及宗教改革兩種脈絡之中 的精彩景象~

(呵呵呵…可怕的牛津先生….=m=



但魏晉研究與短文終究有差別…

我們自然不能把以訓練獨立思考 組織文章為目的的短文

與學習回到歷史 發掘問題(最好是新)與認識歷史一面貌的魏晉

用一個簡單的「=」就連在一塊…



否則…以短文的標準來看…

懶同學那篇報告(玄學與佛學…)應當是ok的!

有「論」出些東西來 也有不斷回應題XD…

(雖然在下我不是牛津先生…不能斷言

…只是近一萬字的短文也太長…就是了…囧!



原典史料的使用與否 可能真的是我們大家必需面對的首要問題

(不夠細緻…沒有跳脫他人論述

…還未能進到歷史研究的內部 去討論問題!?



以上回應…可能連在下若有任何疑問 歡迎提出

再戰一百回亦可XDXD#

匿名 提到...

「…大家應該都不是從觀察史料當中找尋問題意識

而是從前人的二手研究當中得到的所謂"靈感"

那麼自然落入前人改寫與抄襲的泥淖當中無法自拔...」

以學長這種說法來看...事實上目前的我們仍然是停留在從二手資料中找尋問題意

識的靈感,再轉而從一手史料中找尋答案....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回到最根本從史

料中找尋問題意識呢?

匿名 提到...

To 學姊~

看完學長報告的草稿~

如果是太長的"短文寫作報告"還是會被除了長度以外的問題打槍阿~ XDD

主題句還要明顯才行XDDDDDDD


匿名 提到...

不好意思,問個蠢問題~

在學長文中:因為這個章節的形成乃是他對自己全文意識核心的檢討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要檢討全文意識核心?

匿名 提到...

拍謝

別理我上一的問題

(仍然混亂中)

匿名 提到...

......學妹和懶同學(在這應該是學長XD)

都辛苦了...

在下回家想個一天兩天再來吧...XD

匿名 提到...

正如水鬼的問題『我們到底該如何回到最根本從史料中找尋問題意識呢?』

以下是我的一點意見:

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史料和前人研究的不同意義。並不是說不能經由前人的研究來決定自己的問題意識,而是要謹

慎的考慮自己的問題意識和前人研究是不是有互相重疊甚至完全相同的部分。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常見問題,是指從前

人研究中對該研究『主題』感到興趣,而非繼承前人研究中的『子題』進行發揮。換句話說,前者所發現的問題意識

就是拾人牙慧的問題意識,不只研究動機不足,同時更容易造成研究成果未脫前人窠臼的問題,我們要避免的就是這

種狀況(我們應該注意到芳哥所提出的改造方法多半是以前人未能發揮的子題入手,然後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加以分

析,其實就可以看出這種弊病的成因)。

其次要說明的是回歸史料尋找問題意識的難度,在現代研究當中要直接從史料當中尋找問題意識一方面難度太大(史

料數量太多),另一方面也沒有足夠的代表性(發現的問題意識可能早就有人作,到頭來還是要看前人研究)。因此

比較適當的方法(個人意見)應該要透過對前人引用史料的不同解釋來下手,簡單來說,對於同一個歷史事件會有不

同解釋可以算是歷史系的常識,但是卻很少有人能把這種基本概念放進作報告的實務面中。所謂『對前人引用史料的

不同解釋』就是指這種原則的延伸,我們所關懷的問題範圍也許和前人有所重複,是以我們當然沒有必要完全依循前

人的腳步從史料閱讀開始做起(否則就喪失了學術研究的累積性),在閱讀他人的研究成果時,針對他所提出的部分

史料進行不同於原作者的解釋,然後在以此為核心進行其他史料的加強。因此不需要另起爐灶才能發前人之未聞,只

要透過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釋與利用其他史料強化,一樣可以達到不落俗套的效果。

綜論來說,用心的閱讀別人的成果,並且利用各種不同的旁證(研究回顧或史料)來挑戰原文中的論點,同時又能夠

建立自己有別於原文的看法,那麼也許就會是一篇可以接受的研究成果。



有小朋友說我的回文字太多…所以這次很客氣的盡量壓縮了XD…麻煩大家可以耐著性子看完阿(淚)。

匿名 提到...

@@"我一直都有看完阿!!

不過今天的好懂多了~XDD

匿名 提到...

我說麵包學姊阿...

妳可以把今天那份報告裡的第二部分放在這個討論當中,我想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匿名 提到...

嗯...我先po在我那裡了...

...這裡也要po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