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這是我這次魏晉南北朝史作的研究計畫........

= = 多日熬夜就是為了改這個.......

經過第一次報告被眾人批判以後...

必須對報告的內容作出調整....

說真的作這種調整有夠折磨的.............

雖然改完以後這份研究計畫還是不怎麼樣...........

但是至少是心血!!

所以我決定把他放上來好好折磨我的水滴...........(奸笑)

對歷史沒興趣的人~

看到這裡就可以點出去啦!

否則你會很想吐的!



至於歷史狂熱者....

也希望你們能給我一些意見~

= ="我那天報告抄了不少寫研究計畫要注意的東西...

但是今天沒空打~

等改天有空再用專文補上~



題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往江南地區遷移與當地農業發展間的關係



恩...很長...



以下是內文...快逃吧XD



一、前言

人口與農業,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兩個議題,因為人口的增減時常會影響到一地的農業發展;不論是農業技術方面,或是物產方面,都有可能因為人口的增加或減少甚至是移動而出現極大的轉變。三國時期的長江地區就是如此,面對從北方黃河流域不斷南遷的人民,長江流域的農業水平跟手工業技術開始不斷提升 。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在北人大量南遷的情況下,中國北方比較先進的技術也跟著往南傳播 ,其後歷經東晉、宋、齊、粱、陳對江南的持續開發,中國南方的經濟地位也逐漸的提高 。由此可見,北人的南遷應該是對江南的開發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目前的研究論著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數的研究重心只有擺在漢末三國、西晉末期人口遷移的原因,或是江南一帶的地方農業開發、土地制度等,將人口遷移跟農業發展共同觀察的論著算是比較少的,因此希望能藉著史料的分析以及相關論著的整理,將從三國時期開始,至陳被隋所滅為止,就長江下游的人口遷移問題和農業開發作一清楚的連結,並且試著找出揚州一帶的農特產品,是否因為黃河流域的居民南遷而有所改變。另外,也嘗試在耕作方式上找出長江黃河流域相互影響的證據。



二、研究回顧

一、史籍

在地方治方面有《建康實錄》以及《景定建康志》。《建康實錄》是以六朝時期為主的建康地方史。《景定建康志》是南宋周應合所撰的地方志,詳盡的描述建康該地之歷史與地理沿革、地理圖,因此為研究建康地方歷史的重要史料。

正史方面,包括有《後漢書》、《三國志》、《南史》、《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後漢書》,范曄所作,共一百二十卷,主要記載了東漢自光武帝劉秀到獻帝劉協近二百年的歷史。在研究上除了要參考漢代末期和治理長江流域者的相關傳以外,還要參考司馬彪從《續後漢書》裡抽出的《郡國志》部分運用。《三國志》,陳壽所作,共六十五卷,而這次研究會使用到的部分為《吳書》二十卷,雖然都是個人之傳記,但仍可以從中看出當地開發的部份資料。至於《南史》、《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在運用上也是要藉由個人傳記內文的分析,找出與農業相關的史料運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農業著作為賈思勰所作的《齊民要術》,雖然是記載黃河流域下游地區的農業生產,但卻可以拿來和長江流域的農業生產作一相對照,以證明黃河流域對長江流域農業習慣改變帶來的影響。

最後要利用的是屬於文學方面的資料,包括《文心雕龍》和《昭明文選》以及《樂府詩集》,透過這些文學上的記載,或許可以找到根當時農業相關性較高的資料,不過在使用上也要特別注意文人在修辭上是否有過度誇大的情況。



二、專書

1.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臺北巿:臺灣學生,1991),頁23-40。

(1).東漢時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人口的減少:

東漢時期,全國的人口數都是減少的,當時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人口也都比西漢末年少很多,尤其是在邊州地區情況更為顯著。

(2).東漢時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人口的增長:

東漢時期,由於人們逐漸的改善了對自然資源的使用方法,也克服了部分自然災難,自然對兩漢時期混亂的黃河流域居民形成一種拉力,這種情況到了東漢晚期以後變的更加的明顯。

(3). 魏晉時期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人口的蕭條:

到了漢魏之際,中國北方的社會動亂更為劇烈,黃河流域是人口減少的重要所在地。

(4). 魏晉時期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人口的繼續增長:

東漢末年以後,黃河地區城市因戰亂而荒廢,向來人口最多的地區除了大量死傷以外,人口也有外流的情況,比較起來,當時江東、巴、蜀等地的紛爭較少,因此成為流民移入的地區,在加上當時孫吳以及蜀漢政權積極遷移人口並招來人民,人口增加的更是快速。

從兩漢魏晉以來,各地人口消長變化劇烈,但在各地區之間相對的人口稠密度卻不是很大,黃河流域下游一值是人口密集區,只是密集的郡國有所不同,而長江流域的人口密集區一直是成都所在的蜀郡,只是到魏晉時期又增添了長江下游的丹陽郡。



2. 李學勤,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頁326-348。

三國時期,黃河流域地區遭遇戰亂破壞及其嚴重,洛陽長安屢遭浩劫,中原地區呈現蕭條的景象,經濟文化也遭受嚴重的破壞。北方居民為了找尋安定的生活環境紛紛向外遷徙,而南遷又是當時主要的方向,大批移入的人口為長江地區帶來充足的勞動力與生產的技術,士人也帶動當地文化的發展,使文化中心跟著南遷。

孫吳政權的建立,加快了長江地區的發展,使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廣大東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文化的發達地帶,推動中國古代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長江下游的地區也是孫吳當時屯田的主要地區,人口增加相當快速。江南手工業在孫吳時期有相當重大的發展,紡織業以葛布、越布最為精緻,造船業、水路交通、商業貿易也相當發達。



3.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 (下)》(上海巿:上海人民,1996),頁85,167,209-226,294-295,724-1014。

人口:從東漢桓帝年間開始,就因為戰亂、飢荒、瘟疫等問題導致全中國的人口數目大為降低,尤其是北方因為戰亂頻繁,問題更加的嚴重。到了三國中期開始,各地的人口數量才由不斷的減少趨於穩定,而三國後期到永嘉之亂年間則是中國人口快速增加的時候。

孫吳與蜀漢的屯田制:孫吳政權的屯田制的規模較大,屯田的數量也多,組織系統也相當完備,足以和曹魏的屯田制媲美。反觀蜀漢政權的屯田制,卻是在三國政權中規模最小,數量也最少的,且史料記載不夠詳細,無法明其詳情。

孫吳與蜀漢的自耕農:皆和曹魏相同,都是招來流民發展小農經濟的做法,孫吳還另外招募山越進行開發,只是兩地的開發皆不若曹魏政權發展的如此完備。

長江水利設施:東漢時期開始,對江南的逐步開發引起人們對水利設施的重視,而結合當地水系眾多的特殊環境,逐漸產生出將南地區陂塘化的傾向,且當時對陂塘都有一定的整修及管理。

農作物的類別與栽培技術、耕作方式:基本上分為糧食作物、經濟類作物和觀賞用作物,不過是以前兩項的種植為主。栽種方式與作物種類幾乎都記載於《齊民要術》一書中。



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市:昭明出版,2000),頁341-351。

在農業方面,魏晉南北朝的農業技術發展,相關的資料大多記載在《齊民要術》一書中,從三國時期開始到魏晉南北朝晚期莊園普遍的出現,累積的農作生產經驗極多,北朝均田制又有授與桑田,使桑林業在北方得到很大的發展,這些情況都反映在《齊民要術》中。

桑蠶及紡織技術方面,之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發展起來是因為紡織品在這個時代一直是當作戶調來徵收。錦織本來只限於蜀地,但到魏晉開始也逐漸的打破了空間的限制,造錦技術的傳播和各地錦業的興起,是此時紡織技術的顯著發展。

除此之外,造紙業也在此時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也出現了以造紙聞名的城市。在當時冶鍊的技術也不斷的提高,民間出現鍛造鋼的技術,冶鍊業的重要工具「水排」在建安時期被大為推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的確有顯著的發展,這也是由於政治經濟條件的改善而產生的現象。



5. 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市:天津古籍,2005),頁31-109。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領域中最顯著的變化,是昔日發展較為落後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得到了逐步的開發,其中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帶發展最快,終於成為了歷史上另一個經濟中心。隨著屯田和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耕地面積擴展的比較快速,也出現了圍湖墾田的形式,家庭紡織業開始出現。



6.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福建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頁1-165,211-256。

書中除了敘述了中國的移民史的意義,並且對中國各時期移民的類型和特點作出劃分以外,還利用史籍中的資料排列成年表,在使用上有一定的方便性,不過相對的要對照其他史籍中的資料,才能確保史料不至於出錯。



另外在農業史的部分有Francesca Bray的《中國農業史》、李根蟠的《中國農業史》以及王啟柱的《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上)》,這些書就中國農業的起源到歷代農業的發展都有詳細的介紹,參考的資料包含中外,以及考古上的研究成果。





三、現代研究論文

1. 王仲堯,〈六朝時期浙江地區的商業文化〉,《商業經濟與管理》, 總第116期(浙江:2001.6),頁62-64。

在西漢時期浙江還是一處人口稀少,農業商業都不發達的地區,大約在東漢末期孫吳時期開始,才因為種種因素使商品經濟得以發展,尤其是造瓷業、造紙業、產茶業、造鹽業,這些產業在當時的發展成為商貿活動雄厚的基礎,這些特色產業今後也依然在浙江的商業發展史中不斷出現。此外,六朝時期當地城市商貿繁盛,出現聚集的市場,民間貿易也是當時重要的貿易形勢。官僚利用職權經商也是六朝時期經濟史上的一大特點。

就浙江經濟從此時開始大為發展可分為三大原因,一為政治環境,六朝當時與北方相比是比較穩定的,戰亂較少。二為經濟基礎,六朝時的資源被廣泛利用,為商業發展奠下穩定的基礎。三則是自然條件,此地水路便利,更容易發展為商業都市。



2. 王福昌,陳昌文,〈略論東漢江南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南都學壇:南陽師專學報》,18:1(河南:1998),頁5-7,18。

東漢時期:

(1). 對江南地區的氣候開始有一定的觀察與認識

(2). 在土地資源方面:興修水利,擴大水田面積。開發丘陵旱地,種植桑麻水果。

(3). 水資源開發利用:大興水利建設。利用豐富水資源進行水產養殖。另外更利用廣佈的河川發展航運。

(4). 動植物的開發與利用:對木材等物產的使用量大增。對野生動植物的了解漸漸提高,生產技術跟著提高。

(5).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鐵礦、剛礦、瓷土和其他礦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開發。

因為以上這些原因使得江南地區的農業技術、手工業、商業甚至是人口都有顯著的增加。



3. 卞鴻翔,〈湖南古代水利初探〉,《農業考古》,第3期(江西:1995),頁159-169。

從遠古新石器時代開始,湖南地區就已經開始有小型的水利設施出現,到了戰國時期,因為鐵器的廣泛使用以及土地封建制度的確立,社會生產力大為提升。秦代開始建造靈渠,對於湖南的經濟開發有重要的意義。到三國時期,三國政權為了彼此間經濟角逐上的需要,紛紛開始興築水利設施,到孫吳政權完全統有湖南以後,相當注意農業經濟的發展,實施屯田,同時也大力發展水利設施。但湖南真正發展成為重要稻米產區則要到宋代後。



4. 方高峰,〈試論孫吳民族政策〉,《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1(湖南:2005),頁128-132。

孫吳的山越政策是採取高壓統治手段,但是孫策統治時期跟孫權統治前後期所採行的政策都不盡相同。在對待蠻族時則以地域、重要性不同來決定不同的治理方式。另外在對待嶺南的少數民族則是以撫為主。雖然對各民族有不同的治理策略,但基本上目標都是為了要利用少數民族的人口以增加兵力及勞動人口。



5. 安介生,〈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若干規律的探討〉,《地理研究》,23:5(北京:2004),頁667-676。

地理學者E•G•Ravenstein對人口遷徙提出一些相關的理論,經由後代學者整理後得到十個理論法則:

(1). 移民主體距離法則:移民的遷移距離和遷移人數成反比,最後定居的移民往往只佔當初遷出者的少數。

(2). 階梯式的遷移法則:當一地吸引力形成後,最早被吸引的是城市周圍的居民,之後再由更外圍的居民來填補向內移入居民的生活空間,階梯狀向外擴散。

(3). 移民潮與反向移民法則:大多數移民過程都是一種雙向運動,每次移民潮後都會有另一波反向的普償性移民潮出現。

(4). 城鄉移民差異法則:和鄉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比較少移動性。

(5). 性別選擇法則:婦女在短距離內遷移的數量比男性更多,但到一定距離以外就開始大量減少。

(6). 經濟因素主導法則:大多數移民的情況會發生都是因為經濟的因素。

(7). 經濟發展或技術進步促進法則:經濟與交通的發展都會刺激移民的增加。

(8). 遷入地選擇法則:移民總是朝著重要的商業或是工業中心城市移動。

(9). 年齡選擇法則:移民大多是20~35歲的成年人。

(10).城市發展與移民法則:許多大型城市的發展都是靠移民的堆動,而不是依靠他們自身的增長。

並且以以上這些法則應用到中國歷史上,討論中國人民遷徙代表的背後意義以及造成的後果。



6. 馬強,〈北宋以前漢中地區的農業開發〉,《中國農史》,18:2(江蘇:1999),頁29-37。

漢水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漢中盆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降雨量豐富,具有良好的地理環境,為西北地區著名的產糧區,農業經濟歷史發展悠久,早從先秦時代開始當地就有少部分的水稻種植遺跡(豆類種植面積較廣),到了殷商時期當地更是殷商文化和西蜀文化交會的地點,西周時當地的農業就已經有較大的發展,但到戰國時期漢中盆地的邊緣地帶依然是未開發的狀態。

漢代開始,當地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而旱田則產豆類、粟等作物。東漢時漢中一帶水利設施修築的更加完善,且考古遺址也發現當地農民已能利用盆地豐富的地表水資源挖池造陂、飲水灌溉農地,並且善加利用水田之勢,一田多用。漢末三國時期,當地一度繁榮,張魯割據此地,吸引不少北方農民到此地開發,使當地農業人口大為增加,到建安二十年,曹操佔領漢中,就得到大量的存糧,當時曹魏政權又把從西域傳入的小麥帶到漢中種植,這也是漢中最早種植冬小麥的紀錄。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統領漢中後漢中就成了蜀國北伐的基地,在諸葛亮統治當地時又大修水利設施,此外也將冬小麥逐漸往川北一帶推廣,因此到蜀漢政權滅亡前漢中都一直是保持農業繁盛的景象。但到西晉末年開始,當地卻因為反覆的淪為戰場,流民的問題嚴重,已無法和三國時繁榮的景象相比,不過到南北朝時期又再度復甦。

隋唐五代時期從整體上來看,漢中地區的農業依然是落後衰退的情況,但在唐代時開始普遍的種植桑、麻、茶等經濟作物,但其實在魏晉時期當地的養蠶、紡織及飲茶風氣就已經相當盛行。到了北宋時期,漢中的土地開發又得到較好的利用。



7. 馬強,〈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成都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2期(四川:2005),頁53-57。

東漢末年開始,因為不斷有水旱災發生又瘟疫到處傳播,造成人心不安,黃巾勢力也隨之而起。其後三國鼎立的局勢也和地理因素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東漢末年最早形成割據的地方為巴蜀地區,因蜀地偏西南又有天險,成都平原又相當肥沃,供給充足,一旦天下局勢動盪不安,中央的控制力減弱,往往容易出現割據的現象。而曹操的勢力為華北一帶,大部分地區平原廣大,當時黃河中下游平原又是全國經濟中心區和人口密集區,為曹操提供了相當良好的軍事環境與兵源,此外,因為黃淮及海河平原是一個完整的地域,不可能有長久性的分立割據。孫吳則是統有肥沃的江南地區,在軍事上長江又是最好的屏障。從以上幾點來看,都可以知道地理因素與當時的政治情勢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8.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間地帶的農業經營略論〉,《農業考古》,第1期(江西:2001),頁108-113。

在魏晉南北朝南北對峙的這段期間,除了在政治軍事上有所表現,在經濟實力上也有明顯的較量意味,各政權皆注意國內的農業生產,以求增強經濟實力。首先以屯田來說,三國時期各政權皆在軍事交界地帶實施屯田政策,利用軍屯及民屯,增加國家的收入。在之後南北朝時期也都是如此,各政權間皆在中間地帶實施屯田的政策。另外以水利方面來說,淮水的水利設施也是在三國時期出於明顯的經濟和軍事的需要,當地水利才開始有明顯的發展。



9. 莊華峰,〈古代江南地區的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3(陜西:2005.7),頁87-94。

圩田是江南地區土地利用的重要形式,文中透過史料為基礎就江南圩田的發展及其特點、江南圩田興盛的原因分析以及圩田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三個主題分析圩田與江南地區相互的關聯性。

春秋時期開始,在太湖流域圍墾的形式就已經出現,但在先秦時期江南地區還是屬於待於開發的狀態。直到三國時期孫吳政權實行軍屯,此地才開始大規模的開發,而這時的圩田雖然數目不多,但規模不小,再加上人們圍田時為了解決排灌問題而興修了水利工程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唐朝開始進入新的開發時期,不論是圩提的興建規模、防洪、排灌工程的質與量都比以前提高。宋代以後,江南地區興建起大批圩田,也出現聯圩這種新的圍墾形式,有效的提高了圩田的防洪能力。到明清兩代後,江南地區人口迅速成長,圩田的開發也進入了全盛的階段。在圩田開發史中最明顯的兩個特徵是階段性與不平衡性,也就是有經歷了幾個大的發展階段,且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特性。

江南圩田興盛的原因有3點

(1). 圩田是江南地區的農民針對當地自然條件而採取的有效土地利用形式。

(2). 歷代封建統治者在江南地區從軍事需要到發展經濟需要(稅收來源)的轉變,推動了圩田的開發。

(3). 因戰亂人民遷移造成江南地區人口增加,使得人地關係變的相當緊張,圩田開發擴大了耕種面積,也緩和了人地的矛盾。



10. 張履鵬,〈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概述〉,《中國農史》,第3期(江蘇:1990),頁7-15。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對氣候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入,得以避免部分天然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不良影響。除了擴大種植的面積以外,當時的農民更加重視單位面積生產量的提升,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水利資源的開發對農業技術發展以及水平的提高也有直接的關聯,大量灌溉設施的出現也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農業產量得以提高。另外,從文獻中觀察,當時也開始出現了以生物防治病蟲害的例子,可以清楚的看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前代相比,是農業發展相當快速的時代。



11. 張學鋒,〈試論六朝江南之麥作業〉,《中國農史》,第3期(江蘇:1990),頁16-22。

在《太平御覽》中的諸葛恪別傳中有目前所知關於江南麵食最早的記載,雖然有許多資料可以證明在三國時期,吳人就有食用麵食的習慣,但作者認為這並不能代表江南地區麵食已興盛,但麥作在江南的起源應該可以確定是在吳末西晉時期。作者認為麥作普遍在江南興起是在東晉時期,因為北方士人大量南遷而造成,但是因為飲食文化的差異,麥作並未在江南快速的發展。

12. 張燕飛,〈漢代江南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13:4(江蘇:1994),頁8-14。

漢代是江南農業發展的重要階段。長江中游(包括江漢平原以南到南領以北的地區)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發展到使用鐵製農具,到了東漢時期,鐵製農具的使用更是大為增加,西漢中期以後也有牛耕的出現,鐵製農具的使用以及牛耕技術的出現無疑加速了長江中游以南的農業開發。

從人口上來觀察,東漢時明顯看出北方人口銳減,而南方人口大為增加,表示了此時北方的經濟農業水平皆開始下降,人口的增長除了使江南地區農業技術進展快速,也使江南地區的手工業蓬勃的發展。



13.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大學學報》,第72期(嘉義:2000),頁123-134。

東漢以來,北方塞外民族往華北遷徙,漢朝政府內撤也影響到邊疆地區的居民內遷。東漢末年,董卓從洛陽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將洛陽200里內數百萬人口強行西遷,也引發了人口大遷徙,且因為北方受戰爭的破壞,黃河流域的人民開始往周邊遷徙。由三國志中的記載可以看出遷入蜀國的人口,主要來自於北方今河北、河南(就是劉備的原籍和曾經活動過的地點) 、南陽及荊州(人數最多,因劉備駐紮當地時吸收了不少當地人士,以及劉表的部眾和投奔他的人民。)、關中投奔蜀國的人。

當時社會經濟因為戰亂遭受嚴重的破壞,災荒瘟疫又接踵而來,全國人口因戰亂死亡或減少相當多,因此。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皆感到財力、物力及人力的不足。在此情況之下,各政權皆在戰時大量擄掠人口,以增加勞動人口及補充兵源。到了蜀吳被滅以後,本來南遷的士人的後代皆被遷回北方,但是已經在南方定居的平民大多不受影響,繼續在南方定居。



14. 劉磐修,〈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豆生產和地域分布〉,《中國農史》,19:1(江蘇:2000),頁9-14。

大豆原產於中國,約在新石器時代被馴化,分布在黃淮平原、華北地區、關隴地區、長江流域及邊境等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大豆的地位大為提高,成為當時兩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到了兩漢魏晉時期,因為土地開發的技術逐漸成熟,水田又大量增加,小麥、稻米的種植超過了大豆,大豆也就逐漸由主食轉變為副食。

長江流域一帶雖然以水稻種植為主,但從當地許多漢代遺址中出土了大豆實物,甚至在墓葬中看到有陪葬大豆的記載,可見當時的大豆對人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15. 臧知非,〈三國吳簡“旱田““熟田” 與田租徵納方式〉,《中國農史》, 22:2(江蘇:2003),頁35-37。

漢代時因為沒有把土質及收成不同的田地分開徵稅,導致產生一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到三國時期,才得到部分的解決。依三國吳簡中提到的旱田和熟田不是依照種植作物的類型來區分,而是國家徵收地租時的專門用語,其中旱田指的是低產田,而熟田指的就是高產田,利用土質以及產量的優劣高低,訂定統一的租稅額,以達到一定的公平性。



16. 蔡學海,〈三國的人口問題〉,《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台中:1978),頁69-134。

三國時期的人口問題之所以受到各政權的重視乃是因為三國的建國背景、空間、時間、人物等條件都約略相同,所以彼此之間的競爭就格外的激烈。此篇論文中利用文獻中資料的記載與人口成長率公式推算出東漢末年各時期以及三國政權人口的增減情況。

另外關於三國戶口變動因素的分析中,關於人口損失的因素就有軍事因素、天災因素(包含水災、旱災、蝗災、傳染病、飢荒、地震)、政治因素(包含徭役之害造成的逃亡和死亡、政治上的迫害)、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包含逃亡到國外的邊民或是逃往山澤或成為良民者),除了以上幾點,兵民籍分開以及奴隸無籍也影響到戶口的總數。

在人口增加方面的因素為軍事因素(包含招撫、掠奪、降附都會造成人口增加)、政治因素(包含裁抑強豪、料民、強迫遷徙、撫恤民命)、經濟因素、社會因素。



17. 樊志民,〈中國古代農業區劃研究〉,《中國農史》,第1期(江蘇:1991),頁1-4,90。

中國傳統農業劃分,是以各地域的農業生產以及經濟水平為劃分依據。因為各地的農業區劃有相當大的差異,論文中分為原始農業的地域特點、九州農區的初步劃分、秦漢農業區劃及農牧區界變遷、江南開發與農區再分、東北青藏地區新農區的開發,再加以論述其形成原因。

江南開發以孫吳立國為第一時期,當時吳對分布於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山區的山越大量用兵,加速了山越與漢人融合,此也成為開發江南重要的力量。之後又因為華北人民大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與充足的勞動力,更加快了江南地區及巴蜀之地的開發。



18. 羅宗真,〈吳地文化研究之我見〉,《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3(江蘇:2004.8),75-79頁。

吳地文化的前期於春秋時期開始,以剛柔並進、兼容並蓄為特徵,在句踐滅吳國以後結束,而後期則是從孫權建國開始算起到吳國滅於魏為止,這段共800年左右的時間,雖然分為前期與後期,但基本上兩段時間的文化是連續的。三國時期,因為南北方的文化融合,又有漢代的文化為基礎,因此在冶鋳、製瓷等手工業都有突破性的進展。



資料的比較:

綜合性的論述有《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 (下)》、《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長江文化史》、〈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這些資料裡的記載都是綜合性的論述,詳細的分析了包括地方農業發展、人口遷移、地方開發等問題。其中特別的是《長江文化史》一書中除了引用一般史籍以外,也引用了不少新的考古資料,這也是接下來研究時必須要觀察的重點。



農業方面又可以分為農業史研究、水利設施研究、當地特殊作物、農田型態。

1. 農業史研究:

(1) 全國:Francesca Bray《中國農業史》、李根蟠《中國農業史》、王啟 柱《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概述〉、〈中國古代農業區劃研究〉。

(2) 地方:〈略論東漢江南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間地帶的農業經營略論〉、〈漢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2. 農業水利:〈湖南古代水利初探〉。

3. 農田相關:〈古代江南地區的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三國吳簡“旱田““熟田” 與田租徵納方式〉。

4. 特殊作物:〈試論六朝江南之麥作業〉、〈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豆生產和地域分布〉。

5. 地方特色:〈六朝時期浙江地區的商業文化〉。

以上資料雖多,但卻也相當雜亂,目前仍待寒假進一步的分析整理。



人口移動方面的資料有《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若干規律的探討〉、〈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三國的人口問題〉、《中國移民史》,雖然數量不少,但不論是專書或是論文中,資料的重複性都相當的高,史料的記載也有限。

〈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若干規律的探討〉特別介紹了移民地理學的觀念和理論,特別是強調E•G•Ravenstein的理論對解釋中國歷史上移民相當的有啟示意義,並且用這些理論解釋中國各朝代的移民情況,算是很新的觀察角度。但是在觀察三國時期的移民情況時,探討的不夠深入,只有大略的介紹三國時期曹魏并州地區有大量匈奴移入,卻沒有其他地區的資料。引用的資料多以地理學的論著為主,是三篇論文中較為特別之處。

〈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引用史料多以傳統史籍為主,另外以現代的研究為輔助。

〈三國的人口問題〉利用文獻中資料的記載與人口成長率公式推算出東漢末年各時期以及三國政權人口的增減情況。引用的資料大多都是傳統史書,並且整理出了清楚的圖表。因為同時運用傳統史籍和數學上的人口計算方式,所以也可以說是新的觀點,也使文章更有可信度。

《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皆以解讀傳統史籍為論點基礎,但是是以歷史地理的眼光去解讀史料。總的來說,這四篇文章資料的重複性都相當的高,史料的記載也有限,但是解讀的眼光跟角度都不同,〈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強調人口的移動原因分析。〈三國的人口問題〉除了解釋人口移動的問題以外,還用數學方法檢視了史書中的記載是否正確。〈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若干規律的探討〉是用移民地理學的觀念和理論來解釋中國移民的問題,可以說是相當特別的觀察角度,但是卻對三國時期的移民情況未有詳細的觀察,所以應該可以就這個角度去深入解釋。

《中國移民史》是以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移民的情況,使用上非常方便,但就如同之前所述,在使用資料上要非常注意,才能確保史料不至於出錯。



三、問題整理

1. 黃河流域農業技術對揚州一帶生產技術之影響:

透過〈漢代江南農業的發展〉 、Francesca Bray的《中國農業史》、李根蟠的《中國農業史》以及王啟柱的《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上)》、〈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概述〉 、〈略論東漢江南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等論文籍專著和《齊民要術》中的史料比較,找出兩個地區生產技術原本的差別,再跟黃河流域人口南遷後的資料相互比較。



2. 黃河流域移民對揚州一帶農特產的影響:

如同上述兩個問題,黃河流域移民對長江流域農特產的影響必須要透過史料的比較,對照出不同之處。



3. 江南水利設施的進步與外來移民的關聯性

以水利設施來說,南方應該是會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畢竟南北兩地地理環境不同。但是卻可以利用這點,觀察水利設施是否有受到人為外在文化的影響。



4. 北來官員對當地開發政策爲南方帶來的影響

在士族南遷之後,北方到南方的官員除了要立即開始適應日常的生活,對當地的開發政策也應該有留下一點的痕跡,因此想就這點,深入了去考證當時的政策對當地,以得知兩者之間的的影響。

四、章節安排

一.緒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回顧

二.背景

(一).東漢末期人口遷移原因

(二).長江流域人口遷入的重點區域

三.揚州農業發展過程

四.問題探討

1.黃河流域農業技術對揚州一帶生產技術之影響

2.黃河流域移民對揚州一帶農特產的影響

3.江南水利設施的進步與外來移民的關聯性

4.北來官員對當地開發政策爲南方帶來的影響

五.結論



五、結語

目前學術上的研究似乎較少將人口遷移跟農業發展共同觀察,因此藉著作這份研究報告的機會希望能將史料整理後,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移問題和農業開發可以得到清楚的關聯,也希望能夠就現今研究中,對於此部分有所不足之處,作一補充的角色。



六、參考資料

史籍:

1.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台北市:成文,1989。

2. 范曄,《後漢書》,台北市:宏業書局,1973。

3. 陳壽,《三國志》,台北市:宏業書局,1973。

4. 房玄齡,《晉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76。

5. 賈思勰,《齊民要術》,台北巿:中華書局,1972。

6. 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市:世界書局,1988。

7. 許嵩,《建康實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1987。

8. 劉勰,《文心雕龍》,台北市:臺灣古籍,1996。

9. 蕭統,《昭明文選》,台北市:臺灣古籍,2001。

10. 沈約,《宋書》,台北市:世界書局,1988。

11. 蕭子顯,《齊書》,台北市:世界書局,1988。

12. 姚思廉,《梁書》,台北市:世界書局,1988。

13. 姚思廉,《陳書》,台北市:臺灣商務,1983。



專書:

1.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臺北巿:臺灣學生,1991),頁23-40。

2. 李學勤,徐吉軍主編,《長江文化史》(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頁326-348。

3.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 (下)》(上海巿:上海人民,1996),頁85,167,209-226,294-295,724-1014。

4.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市:昭明出版,2000),頁341-351。

5. 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市:天津古籍,2005),頁31-109。

6. Francesca Bray,《中國農業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頁1-1040。

7.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頁8-10,78-163。

8. 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福建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頁1-165,211-256。

9. 王啟柱,《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上)》(台北市:渤海堂,1994),頁1-686。



論文:

1. 王仲堯,〈六朝時期浙江地區的商業文化〉,《商業經濟與管理》, 總第116期(浙江:2001.6),頁62-64。

2. 王福昌,陳昌文,〈略論東漢江南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南都學壇:南陽師專學報》,18:1(河南:1998),頁5-7,18。

3. 卞鴻翔,〈湖南古代水利初探〉,《農業考古》,第3期(江西:1995),頁159-169。

4. 安介生,〈歷史時期中國人口遷移若干規律的探討〉,《地理研究》,23:5(北京:2004),頁667-676。

5. 李永平,〈簡牘和考古所見漢代河西走廊與蜀地之間的交往及相關的幾個問題〉,《四川文物》,第6期(四川:2004),頁34-38。

6. 馬強,〈北宋以前漢中地區的農業開發〉,《中國農史》,18:2(江蘇:1999),頁29-37。

7. 馬強,〈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歷史進程〉,《成都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2期(四川:2005),頁53-57。

8. 陳金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間地帶的農業經營略論〉,《農業考古》,第1期(江西:2001),頁108-113。

9. 莊華峰,〈古代江南地區的圩田開發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3(陜西:2005.7),頁87-94。

10. 張履鵬,〈魏晉南北朝時期農業資源開發利用概述〉,《中國農史》,第3期(江蘇:1990),頁7-15。

11. 張東華,劉偉,〈荊州之爭與吳蜀關係新探〉,《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四川:2003),頁59-64。

12. 張學鋒,〈試論六朝江南之麥作業〉,《中國農史》,第3期(江蘇:1990),頁16-22。

13. 張燕飛,〈漢代江南農業的發展〉,《中國農史》,13:4(江蘇:1994),頁8-14。

14. 詹士模,〈東漢末三國時期的人口移動〉,《嘉義大學學報》,第72期(嘉義:2000),頁123-134。

15. 劉磐修,〈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豆生產和地域分布〉,《中國農史》,19:1(江蘇:2000),頁9-14。

16. 臧知非,〈三國吳簡“旱田““熟田” 與田租徵納方式〉,《中國農史》, 22:2(江蘇:2003),頁35-37。

17. 蔡學海,〈三國的人口問題〉,《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2期(台中:1978),頁69-134。

18. 樊志民,〈中國古代農業區劃研究〉,《中國農史》,第1期(江蘇:1991),頁1-4,90。

19. 羅宗真,〈吳地文化研究之我見〉,《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3(江蘇:2004.8),75-79頁。







哈哈哈哈~~~~~~~~~~~~~~~~~

有誰有耐心看到最後阿~~~~~~~~~~~~~

說真的連我自己看了都快吐了~~~~~~~~~

有看完的請務必要回文黑~

真想知道誰如此的狂熱~~XD



附註...

不要懷疑...

這是我一字一字打出來的....

3 意見:

匿名 提到...

我連用滾的拉視窗都感覺累

你也太強˙˙˙

匿名 提到...

- - 不...我還太嫩...

這份報告基本上還是有很多缺陷阿...

不過我沒空改就是了...

匿名 提到...

看到以後的感覺---> =口="



嗯....我要向妳致上最高敬意|||b

張貼留言